運用先進自適性資料分析探討不同經顱磁刺激對憂鬱症療效的主要核心腦部機制

專案詳細資料

Description

重度憂鬱症的患者有高比例對於使用藥物反應不佳。近十幾年來,重覆經顱磁刺激(rTMS)以及間歇性theta 叢集式重覆經顱磁刺激(iTBS)已被證實對這些藥物反應不佳的難治型憂鬱症者具有一定的療效,然而仍有大約三分之二的患者仍反應不佳。因此,許多研究者從難治型憂鬱症患者中取得其電生理資料,試圖尋找可預測磁刺激療效的生理指標,以提高反應率,然而過去研究皆未有一致的結果。有可能的原因在於過去研究所使用的資料分析方法皆奠基於訊號為線性組合的假設,然而腦波訊號卻隱藏著許多非線性的訊號組合,因此使用傳統分析方法,可能未能完全解析出關鍵的電生理指標。本計畫欲使用本團隊近年來新開發的非線性資料分析方法,能解構出訊號中非線性的訊號,探討不同經顱磁刺激對憂鬱症療效的神經相關機制,試圖找出可預測療效的電生理指標。本研究欲招募60 名診斷MDD 之患者,隨機分配於不同的重覆透顱磁刺激術治療及假性治療組(rTMS vs. iTBS vs. sham),於治療兩週前後評估憂鬱症狀及認知功能的改變,在兩週治療前後紀錄靜息態腦波,並於第一次腦神經治療後也記錄靜息態腦波。藉由尋找不同刺激參數可預測療效的電生理指標及刺激之神經機制,期待未來能協助臨床上治療方針的建議,可望達到精準醫療的目的。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1/01/2231/12/22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聯合國會員國於 2015 年同意 17 項全球永續發展目標 (SDG),以終結貧困、保護地球並確保全體的興盛繁榮。此專案有助於以下永續發展目標:

  • SDG 3 - 良好的健康和福祉
  • SDG 5 - 性別平等
  • SDG 17 - 為永續目標構建夥伴關係

Keywords

  • 難治型憂鬱症者、重覆經顱磁刺激(rTMS)、間歇性theta 叢集式重覆經顱磁刺激(iTBS)、靜息態腦波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