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西南沿海歷史海嘯之情境重建 (II)

專案詳細資料

Description

學界目前對於台灣西南沿海歷史海嘯研究相當缺乏,更遑論進行系統性的分析。然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於2015 年,在GRL 期刊上發表了一篇以「甚麼原因造成18 世紀侵襲台灣西南海岸的神秘海嘯」為題之文章。認為包含台灣采訪冊在內的三篇中外史料上所記載之大規模海嘯事件,主要是肇因於台灣西南外海高屏斜坡上之海底山崩所引發之海嘯。文中並強調現今在台灣西南部,人口已逾三百萬,並已增建核電廠,若再度發生海嘯,恐怕會有災難。此文一出,造成台灣很大的迴響。其中部分原因是該文中部分論述並不合理,會造成民眾的誤解與恐慌。本研究將接續去年的成果,探討與還原台灣西南部歷史海嘯可能的情境。去年已發展完成海嘯影響強度分析法(IIA),並成功應用於海嘯近源區域之分析。本年度將發展更快速的海嘯體積通量法(VFM),以期對於大範圍之潛在海嘯源進行高效率之探索。在事件分析方面,將針對1781 高屏海嘯事件、1782 台南大海嘯事件、1894 東港海嘯事件和1661 鹿耳門水漲事件之來源進行分析,並以COMCOT 海嘯模式進行情境重建。其中,1661 鹿耳門水漲事件在去年已有相當之進展,並已於EGU與AGU 進行口頭報告(Oral Presentation),其中除探討地震型海嘯之外,並以首度發展完成之不連續雙黏性流(Discontinuous Bi-viscous Model,DBM),模擬海底泥流之運動行為。該研究結果受到相當的肯定。本年度亦將利用DBM 模式,了解台灣西南陸棚斜坡上的山崩型海嘯對於台灣西南沿海的可能威脅。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1/08/1731/10/18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聯合國會員國於 2015 年同意 17 項全球永續發展目標 (SDG),以終結貧困、保護地球並確保全體的興盛繁榮。此專案有助於以下永續發展目標:

  • SDG 11 - 永續發展的城市與社群
  • SDG 14 - 水下生命
  • SDG 17 - 為永續目標構建夥伴關係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