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石流運動過程之分析及調查技術精進研究-總計畫暨子計畫:火炎山土石流之現場監測與運動過程之分析(1/2)

專案詳細資料

Description

三義火炎山礫石坑溝為一林務局管轄的自然保留區,也是土石流的高潛勢區域,每年均會發生多 場土石流,為台灣觀測礫石型土石流之最佳處所。本計晝主持人在國科會計晝支持下,自2006年起 逐步在一號坑建立之雨量監測、地聲及次聲訊號監測以及影像監測。2013年7月13-14日蘇力颱風 帶來豪雨,並在火炎山造成大規模土石流,將設置之監測站的全部設備沖毁。本計晝在執行2014-2017 科技部三年期整合型計晝乃持續並精進火炎山土石流之現場監測技術與驗證其成效。2014-2015年在 三義火炎山一號坑已逐步重建現地監測站,以進行礫石型溪溝發生崩塌及土石流之系統觀測。相較於 之前的監測系統,本計晝在火炎山土石流現場監測系統之精進部分包含:(1)雨量計:由集水區下游移 至土石流發生流動區,並進行與風速計與次聲訊號之驗證。(2)次聲:新佈置較能除樹及風雨聲的干 擾。(3)地聲:上下游測站比對以確定土石流速度與發生規模。(4) CCD:增設上游三部紅外線夜視 廣角攝影機攝以完整了解土石流之啟動,運動及淤積過程。2015-2016年度將增設超音波泥位計以量 測土石流運動過程之流深。本計晝在第一年計晝(2014-2015)所建立火炎山土石流監測系統的基礎 上,持續進行雨量、地聲、次聲及影像等現地訊號監測,以分析火炎山礫石坑溝發生土石流之臨界降 雨條件。第二年(2015-2016)的研究内容主要為(1)進行一號坑之地文資料收集,分析山溝、及兩侧侵蝕 溝之地形特性演變與相應水文條件之關係,(2)分析一號坑地聲、次聲及影像之訊號,並了解土石流發 生過程與降雨特性之關係。第三年(2016-2017)的研究内容為(1)整合影像觀測資料、泥位資料及雙聲 (地聲、次聲)訊號並彙整前二年成果,(2)精進現地土石流運動之監測及分析技術,(3)量化分析土石 流發生規模與降雨特性及河道地文及上游崩塌量之關係。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1/08/1531/07/16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聯合國會員國於 2015 年同意 17 項全球永續發展目標 (SDG),以終結貧困、保護地球並確保全體的興盛繁榮。此專案有助於以下永續發展目標:

  • SDG 11 - 永續發展的城市與社群
  • SDG 15 - 陸上生命
  • SDG 17 - 為永續目標構建夥伴關係

Keywords

  • 火炎山
  • 礫石層
  • 崩塌
  • 土石流
  • 臨界降雨條件
  • 現地監測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