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Description
在混雜(hybrid)、多元的族群關係中,族群認同是族群歸屬的黏著劑。然而,族群認同是一動態與持續轉變(becoming)的過程,可能會在不同的族群互動情境中,不斷地定義自身族群的屬性,或是做出不同族群認同的選擇。當政府為落實多元文化精神,透過族群代表性機關的設置,以保障少數族群的生存權、文化權、公民權;但也由於制度安排與政策工具的影響下,進而誘發人們對於自身的族群認同產生流動,讓族群間的邊界變得模糊。苗栗縣客家人口比例約占 64.6%,客家人多分布於山線區域,沿海竹南、後龍、通霄、苑裡四個鎮以閩南族群為主,而原住民泰雅族、賽夏族則是聚居於泰安鄉、南庄鄉、獅潭鄉的原住民行政區。客家委員會依據《客家基本法》推動「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政策,苗栗縣全縣18 個鄉鎮市均被劃定為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但這項政策讓原本被歸屬為沿海四個閩南鎮和內山三個原住民鄉的民眾,對於「客家認同」將可能變得多樣與複雜,原、閩、客間的族群邊界也將被重新檢視,而這種因族群政策使得族群關係變得混雜與多重的現象,是本子計畫核心的研究問題。基此,本子計畫以三年為期,透過文獻分析、焦點團體、深度訪談、問卷調查等研究方法,以苗栗縣沿海竹南、後龍、通霄、苑裡及內山泰安、南庄、獅潭等七個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為研究範圍,探討以下研究議題:一、從漢人移墾歷史、人口統計資料及日常生活實作,來了解這些地區的族群關係及其分佈情形;二、從「主張」(claims)、「關切」(concerns)及「議題」(issues)面向,來檢視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政策對族群關係的影響情形,並提出可能的因應策略;三、從不同世代的族群想像,來比較世代間族群認同的差異,尤其是年輕世代是否會發展出多重的族群認同形式?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1/01/16 → 31/12/16 |
Keywords
- 族群關係
- 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
- 政策評估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