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Description
繼法國里昂第二大學於2021年2月舉辦的「影像遺存考古學:圖像學、系譜和理論」研討會之後,今由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接棒,將在台灣再次主辦相關主題的國際研討會。本次研討會除了將重點專注在電影中的影像遺存,也致力於擴充思考所及,延伸至其他媒材,並提供多元學科,以及多元文化之間的對話基礎。「遺存」是圖像學的核心概念。迪迪─于貝爾曼(Didi-Huberman)以其著作《影像遺存》(L’image survivante)為主,詳述藝術史學家阿比•瓦爾堡(Aby Warburg)的理論系統並予以當代化,他指出遺存即是圖像從其物質性生產的時間點殘活下來的能力,以不斷復返的圖式、風格或結構上的特性,或者藉過往的技術手段、實踐方法的再探,而重新再現,在歷史線性邏輯之外,根據時間錯置(anachronie)的原則,與既定的順向時序形成了矛盾衝突方式而復返:基於此,阿比•瓦爾堡重新尋得上古時代至文藝復興的「情念公式」( formules de pathos (Pathosformeln));又比如迪迪─于貝爾曼探詢杜象何以在一般俗稱為「大玻璃」(Le Grand Verre)的作品中,放棄油畫技巧,而選用過時的中世紀技法。是以,一件藝術作品、一股美學潮流、甚至一項技巧,有時會「再度浮現」,這並非因其方法不可解釋(既然解釋就該是藝術史學家的工作),而是以突兀地、不可預料、非線性,和無意識的方式浮現。一件藝術作品或其某些元素,故得以在經歷一段長時的缺席後回返,如幽靈般「執著縈繞」於今時。由此而思及「時間錯置性」,或者「靈異」、「幽魂」等的關鍵詞。所以這個主題(ne risque-t-on pas de penser que 主題 désigne le sujet du colloque, c’est-à-dire la survivance ? Si oui, je pense qu’il serait bien de souligner davantage l’idée que « symptômes », « obsessions », « mémoire involontaire » sont des expressions utilisées par les iconologues pour parler des phénomènes et notions mentionnés dans les deux phrases précédentes)涉及的是徵兆、執念纏繞、不經意的回憶,等等。「遺存」的概念既非傳統主義的,也非演化主義的;「遺存」對於作為典範沿襲的傳統束縛全然忽略,而更脫離進步的觀念。藝術史學家在此猶如「時代的地震儀」(Didi-Huberman, L’image survivante, p.118)一般,根據的是一種「使時間混亂錯置」的邏輯,對圖像的所有地下活動、徵兆、執念纏繞、或不經意回憶等的現象,都十分敏於察覺。「遺存」的研究,因而針對藝術史─—「這個大人的鬼故事」─—重新定義其框架,與其說該視為歷史,毋寧更是關於哲學、考古學或人類學。至目前為止,遺存的概念主要用於源自傳統西方之圖像研究。本次研討會企望能檢視屬於不同文化系統的圖像,不論其是否源自歐洲。故本次研討會尤其歡迎有關非歐洲地區的作品研究,特別是台灣本地作品研究的論文,或者採取比較方法探討比對之研究成果,以及有關不同文化之間的傳遞、移轉的遺存案例研究等。此次的研討會雖然以電影中的遺存議題為主要核心,但也期許開放跨領域的視野。有關其他類型的視覺藝術(繪畫、攝影、連環漫畫等)研究論文,甚至非藝術領域的圖像生產(廣告、競選文宣、宗教圖像等)研究,皆歡迎參與;以比較研究方法對比多種媒材、或理清不同媒材間之圖像轉移的研究,也都非常歡迎投稿。再者,考量到遺存的模式經常十分複雜,本次研討會也提議探究圖像元素殘存的秘密管道,比方說如有時會透過轉移、換位、移植等方法,不一而足。有時也可能透過「過境」:舉例來講,是否可能從圖像轉為心象,以進入某一文本當中殘存?或者從文本出發,隨後在某一視覺載體中取得可感知的形式?就此方面,專攻文學的研究學者,亦歡迎於本次研討會中發表,以闡明這類現象。以上種種這些議題方面的提示,主要是為了指引一些可能的思考路徑,但絕非僅限於此。有意參加本次研討會的學者,將可各自提出對遺存概念的想法,自由發揮。最終,祈願能藉此時機共同開闢一個成果豐碩的對話場域。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1/07/21 → 21/08/22 |
Keywords
- 影像遺存
- 情念公式
- 時間錯置性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