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及鄰近地區地體動力學研究 II- 台灣西南外海地震活動特性及地體構造研究(3)

專案詳細資料

Description

在台灣西南部,馬尼拉海溝往北延伸逐漸與歐亞大陸邊緣斜向聚合,更往北則因呂宋島弧劇烈碰撞形成複雜的台灣造山帶。此隱沒-碰撞系統具有複雜的板塊構造組成,主控著台灣西南海域的大地構造和地震活動。並且,一些主要構造,例如古呂宋琉球轉型板塊邊界(LRTPB),大陸海洋邊界(COB)等,與馬尼拉海溝交會處都有顯著的海溝形狀和地震分佈形態的改變;存在於增積岩體內的脫序斷層(OOST)更被視為最容易引發大海嘯的地質構造。一直以來,由於缺乏大型的歷史地震記錄,台灣西南外海區域一直被認為是台灣周遭海域具有較低地震潛勢地區域,但2006年12月屏東外海規模7.2的強震和2012年10月於高雄市外海發生的Mw5.5地震引起國人關切。並且,不但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發布的海嘯報告中指出馬尼拉海溝為高危險區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地球觀測研究所的研究團隊最新研究更顯示,在18世紀晚期一場地震引發的海嘯曾重創高雄和台南沿海村鎮。因此,對台灣西南外海地震活動和孕震構造特性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但由於這些地震位於海域,陸上測站所收集的資料並無法提供足夠的資訊。因此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本計畫希望以台灣西南外海海域為研究區域,藉由臨時海底地震網的設置對於此區域地震的特性來進行觀察和研究。本計畫前期研究成果顯示,海底地震儀網絡在約20天中所記錄到的地震數量與世界網數十年所記錄到地震個數相近,相信藉由本計畫能夠收集到的資料結果必定能夠提供許多珍貴的資料。本計畫預定在2018年能把前期計畫中地震網位置往南延伸至靠近北緯20度的區域。馬尼拉海溝在該區域有最大曲率,若能在該區域施測,應更能了解海溝改變方向的機制和其對隱沒帶地震活動可能造成的影響。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1/08/1831/08/19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聯合國會員國於 2015 年同意 17 項全球永續發展目標 (SDG),以終結貧困、保護地球並確保全體的興盛繁榮。此專案有助於以下永續發展目標:

  • SDG 11 - 永續發展的城市與社群
  • SDG 14 - 水下生命
  • SDG 17 - 為永續目標構建夥伴關係

Keywords

  • 台灣西南外海
  • 地震潛勢
  • 馬尼拉海溝
  • 孕震構造
  • 隱沒帶
  • 海底地震儀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