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Description
零售店訂價及貨架配置決策是零售業中常見且重要的問題。過往亦有許多學術研究探討其相關議題。在本研究中我們討論在一個包含單一共通零售商及兩個競爭的供應商的通路中非對稱的產品需求對訂價及貨架配置決策的影響。另外我們也進一步研究非對稱產品需求對通路成員採用傳統零售品類管理(retailcategory management, RCM)及品類領導(category captainship, CC)這兩種常見的品類管理機制時的決策的影響。在以往的相關研究中,為了簡化問題,來自兩個競爭供應商的商品通常被假設為擁有相同的市場潛力、製造成本及價差彈性係數。由過往研究的結果可以發現在此種假設下零售商會將兩個競爭商品訂為相同零售價且讓兩商品平分架位,且兩競爭供應商亦會訂出相同的批發價。然而在現實中,上述產品特性在來自不同供應商的產品上大多有所差異。本研究將會探討這些差異對通路成員決策的影響。一般來說,通路中的零售價是由零售商決定。這種常見的機制也被稱為零售品類管理(RCM)。而近幾年來,一種被稱為品類領導(CC)的品類管理機制亦常被採用。在CC 中,零售商的零售價將交由一領導供應商決定。此供應商亦被叫作品類領導者(category captain)。在RCM 的情境下,零售商首先會決定其貨架空間大小。接著零售商將基於兩競爭供應商所提出的批發價且考量貨架空間限制下制定零售價。而在CC 的情境下,同樣首先由零售商決定貨架空間。接著由作為品類領導的供應商基於另一供應商(也叫作非領導供應商)提供的批發價及貨架空間限制來制定兩產品的零售價格。在此研究中,我們將建立非對稱產品需求的函式,並將其整合進訂價及貨架配置問題的利潤模型。接著再以上述成果為基礎分別針對RCM 及CC 的情境建立數學模型。藉由比較兩不同情境模型所獲得的結果,管理者將可以知道在何種條件下CC(或RCM)將會令通路成員們獲利。本研究主要貢獻在於提出上述式子及模型,並分析與探討同時考量上述因子對於訂價及貨架配置決策之影響。完整的數值分析將被用以驗證模型結果之正確性與現象之吻合度。我們期望能得知在非對稱產品需求的影響下,如何進行定價及貨架空間大小決策及如何從CC跟RCM間進行選擇。並藉由觀察分析結果探討其管理意涵,使管理者在進行決策及經營上能更加準確而周全。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1/08/15 → 31/07/16 |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