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Description
自從 2001 年加入WTO 之後,中國融入全球經貿體系,在東亞生產網路中扮演主要生產的角色,藉由出口導向推動經濟成長國,呈現高度的經濟成長。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外資的貢獻十分重要,不論是佔製造業的生產總值或出口的比重均相當高。此外,中國的出口以組裝出口為主,在分工體系所賺取的毛利十分低。目前對於中國廠商出口行為的研究越來越多,但針對外資的行為進行的研究甚少。事實上,外資的出口行為可能異於本土廠商,使得生產力對出口與專注當地市場的關聯性呈現不同型態,亦未必會有出口學習效果;相對地,出口與服務當地市場的利潤也可能也所差異,導致廠商的市場力量(markup)呈現不同的狀態,而不同所有權企業的技術來源對於廠商市場力量的高低應該扮演更重要的影響。本二年期研究擬結合中國規模以上企業2000-2007 的資料與2000-2006 年的海關貿易資料進行二個相關議題的研究。首先,檢驗生產力對於中國外資企業的出口(或不出口)決策行為的影響,以及外資出口廠商是否尚有學習效果,其中,生產力的水準設定為考慮技術來源的內生決策。其次,本研究將估計中國企業markup 的動態,繼而討論markup 與否與出口有關,並估計市場力量的決定因素。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1/08/17 → 31/08/18 |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