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Description
財務學術的研究(尤其是在股市的方面) 有一個特色: 一方面嘗試尋找所謂的異常現象, 並證明市場是無效率的, 另一方面則又嘗試從理性的角度(包括風險或摩擦等) 證明所謂的異常現象並非真正的「異常」。其實要證明一異常現象為真正的異常, 除了其相關報酬之可預測型態需具備統計顯著性外, 仍須證明其經濟顯著性。最有名的例子, 莫過於Jegadeesh and Titman (JT, 1993) 所提出的價格動能策略, 許多後續發現的異常現象也常以「長空策略」(long-short strategies) 的形式呈現。JT (1993)的動能策略雖廣為學術界所使用(Google Scholar 顯示被引用超過6000次), 但卻有三個主要問題: 其投組為每月調整、平均加權, 報酬率為未考慮複合效應(compounded) 之簡單報酬, 且未能將非同步交易、買賣價差等市場微結構因子之影響考慮在內; 這造成績效明顯被高估, 因此其經濟顯著性是有待進一步驗證的。George and Hwang (2004) 所提出的迴歸方法在某種程度上雖解決了市場微結構因子之影響, 在統計檢定上也更方便, 但並未能解決前兩個問題。本計畫將較全面地以迴歸分析之架構, 解決上述問題。本計畫以JT (1993) 的價格動能策略為例子, 統整現有的迴歸方法(主要是Georgeand Hwang (2004) 所提出的方法), 從統計與財務理論等多個角度去探討有關交易策略獲利性的幾個相關議題。本計畫所提出的架構,將能更全面地從理性與行為面去探討各種交易策略的獲利能力, 乃至其背後之成因。本三年計畫將進行二項子計畫如下:1. 從統計與財務理論的角度提出一以迴歸分析的架構,分析交易策略的獲利性以及其決定因子。2. 利用此方法, 探討兩個重要議題, 第一個應用是幾個常見交易策略的相對獲利性之探討; 第二個則探討現存異常現象的再檢驗。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1/08/15 → 31/07/16 |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