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注意力,工作記憶與認知控制的神經機制與建立理論(1/5)

專案詳細資料

Description

實驗心理學與認知神經科學界亟待解決的基礎議題之一,乃各腦區或神經組織如何溝通協調以完成特定的認知歷程。這個議題之所以困難,除了研究工具的限制,另外也和神經訊號的複雜性與非線性特質(Buzsaki and Mizuseki, 2014)無法經由傳統的線性式訊號分析方法進行有效解析有重要關聯。雖然靈長類動物的研究資料或可提供部分的相關神經機制線索,但因神經共振與傳導方式及效率仍與人類有相當差異,故尚無法與人類直接比較(Pryluk et al., Cell, 2019)。為闡明腦神經運作機制與腦區動態作用的因果關係,我們預定運用與黃鍔院士共同開發的全新非線性動態數據分析方法(如Holo-Hilbert Spectral Analysis, HHSA; Huang et al., 2016),配合非侵入性腦刺激(如跨顱電/磁刺激),並結合心理學與神經電生理和神經造影工具,全面性探討知覺、注意力、工作記憶、認知控制與動作控制相關的認知功能,具體研究內容將聚焦在:(1)特徵聯結(feature-binding)神經機制與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注意力控制機制(top-down/bottom-up attention control),(2)記憶訊息登錄與維持(encoding and maintenance)的神經機制,(3)認知及動作控制的神經機制,(4)不同神經節點如何透過快速的訊息交換與協調以便及時因應環境變化而反映其後的神經機制。事實上,已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指出認知控制及相關的注意力認知功能,可有效預測學業表現以及未來發展(甚至可長達30年後的表現),例如:社經地位、身體健康、婚姻狀態、藥物濫用與否、犯罪傾向等。另一方面,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全世界有超過3億人口受到憂鬱症影響,約160萬人因暴力喪生以及130萬人自殺;這些問題都與不同程度的注意力及認知控制缺陷有關。據此可知,認知控制能力與注意力堪稱影響一生的關鍵,一個清楚且完整的神經機制整合性理論,將可為這些嚴重的社會與醫療問題提供有意義的解決方案。我們的終極目標係為基礎認知神經科學、臨床治療、學童教育、及神經與精神科學轉譯醫學界開啟更多可能,同時針對相關政策之擬定提出具科學實驗證據的合適建言,使國家社會之福祉獲得提升。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1/08/1931/07/20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聯合國會員國於 2015 年同意 17 項全球永續發展目標 (SDG),以終結貧困、保護地球並確保全體的興盛繁榮。此專案有助於以下永續發展目標:

  • SDG 3 - 良好的健康和福祉
  • SDG 4 - 品質教育
  • SDG 17 - 為永續目標構建夥伴關係

Keywords

  • 神經振盪
  • 適應性神經調節
  • 注意力
  • 工作記憶
  • 認知控制
  • 憂鬱症
  • 失智症
  • 高維度Holo-Hilbert Spectral Analysis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