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ALMA及可見光觀測研究類星體及巨質量黑洞的演化(1/3)

  • Hwang, Chorng-Yuan (PI)

專案詳細資料

Description

類星體是宇宙最明亮的天體。類星體如何形成是天文學上一個非常重要且尚待解決的問題。目前的研究認為類星體以及光度較低的其它活躍星系核的形成都與星系的形成有密切的關系。特別是星系的核球大小與星系中心的巨質量黑洞的質量有一致的關係。但對於高紅移的類星體,能被觀測到的高紅移類星體其光度都非常巨大,因此我們預期這些高紅移的類星體有巨大的黑洞及星系核球。但當時的星系應該只是在星系演化的初期,因此其星系核球應該不會太巨大。因此在高紅移時,類星體與其宿主星系的關係究竟是什麼?或更一般的說,活躍星系核會處在什麼樣的星系中?例如棒旋星系和合併星系系統都被發現比一般旋渦星系及非合併星系有更多的活躍星系,那活躍星系核形成的原因和與星系的關係又是什麼呢?而不同的宿主星系是否會對活躍星系核的觀測性質造成影響?一般所熟知的一型和二型的活躍星系是否真的跟其宿主星系無關而只跟觀測角度有關?不同類形的活躍星系是否有不同的起源?對這些重大問題我們仍然所知不多。本計畫預計要延續我們之前己有的相關成果,持續在這些重要問題做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在過去幾年,我們在相關的問題上有了一些根本的重大進展。例如,我們使用ALMA的CO觀測,發現了許多紅移大於7的高紅移類星體候選天體。其中之一,我們有使用可見光-近紅外線觀測,確認它是處在紅移z=7.09的類星體。因此我們所觀測到的CO也成為人類歷史上所偵測到的最遙遠分子。我們也發現一顆氫原子譜線非常明亮的高紅移類星體,但其譜線寬度與一般類星體比較卻非常窄。我們也發現一些紅色類星體的顏色具有時變現象。此外,我們發現西佛一型和二型的活躍星系其宿主星系有很大的不同。另外我們發現銀河系附近的活躍星系核,通常都只存在於那些曾發生過核心星球劇增的星系。另外,我們也發現某些很正常的橢圓星系具有很高的恆星形成率,但星系中與恆星形成相關的氣體的動力現象卻與星系中的恆星非常不同。本計畫將使用不同的觀測手段,包括可見光-近紅外線光譜觀測、毫米波與次毫米波陣列觀測、可見光的光變研究、以及大型資料庫分析,來持續研究活躍星系核與星系演化的關聯性等重大問題。本計畫的許多研究方式都需要用到國內外的望遠鏡,並實際到國外觀測。因此需要國外移地研究的補助。這些研究過程也能訓練碩博士生及博士後熟悉天文學的各種研究方法。本計畫的研究的成果,將有可能對未來活躍星系核的研究產生重大影響。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1/08/1831/07/19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聯合國會員國於 2015 年同意 17 項全球永續發展目標 (SDG),以終結貧困、保護地球並確保全體的興盛繁榮。此專案有助於以下永續發展目標:

  • SDG 13 - 氣候行動
  • SDG 17 - 為永續目標構建夥伴關係

Keywords

  • 高紅移類星體
  • 紅類星體
  • 活躍星系核
  • 星系形成
  • 星系形態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