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Description
崩塌潛勢分析在方法上除了考量地表的靜態因子,如地質、土壤、地文等特性影響外,也必須考慮崩塌本身的動態問題,例如崩塌發生前的地表位移訊號(如大規模崩塌),以及崩塌發生後的再生、擴大、甚至是復原等動態。本研究認為,針對台灣崩塌動態變化快速的狀況下,掌握崩塌的動態特性,並將之加入在崩塌潛勢分析中,可有助於進行更有效、更精確的崩塌潛勢模式建立及評估。近年來合成孔徑雷達(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影像已經開始應用於山區崩塌之監測與預判工作,本研究認為可有效地應用於崩塌動態的監測,且有利於有界定崩塌侵蝕、堆積等不同區域之能性,反映崩塌區域的細部差異等優勢,具有潛力解決光學影像混和判釋之問題。因此本研究認為在崩塌判釋方法的建立上,可考量光學及雷達影像各自之特性,可將二類影像進行影像融合(image fusion),使得影像資訊更為完整、豐富。因此雷達資料在本研究的應用中,除了用於評估崩塌的動態與規模之外,同時也有利於崩塌之偵測。綜上所述,本研究之目的為建立一個新型之崩塌潛勢分析方法,為三年期計畫:(1)首先,在崩塌目錄建立方面,將應用影像融合技術整合雷達影像及光學影像進行崩塌偵測,以取得更完整、更精確的崩塌圖資;(2)收集多時期雷達影像,完成影像處理,並運用雷達影像分析技術(PS-InSAR)對邊坡地表之變形量進行多年期分析,(3)根據上述成果對崩塌地(及非崩塌地)之動態與規模建立評估指標,並將之整合至崩塌潛勢分析中,期望能精進目前之崩塌潛勢分析方法。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1/08/17 → 31/07/18 |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