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穩定供水與減災總合策略研究與成效評估-總計畫暨子計畫:以指標評估方法結合數值模式量化分析河川伏流水豐枯時期地表地下水交換機制(II)

專案詳細資料

Description

台灣地區降雨時間空間分布本就極為不均,實際可使用之水資源卻不多,水資源的有效整合管理為永續利用的重要工作之一。河川伏流水(Hyporheic water)於伏流水層中流動,包含部分地表水,為地表地下水交換區域,具有較易取得與較佳水質的優點,伏流水可用水量開發與管理需合併地表水與地下水同時考慮,伏流水的蘊藏量以及如何取水可達到最佳效益等問題,一直是伏流水開發受關切與爭論的重點。本研究規劃為期三年期的研究時程,研究目標是以指標評估方法結合數值模式,聯合分析不同尺度河川伏流水豐枯時期地表地下水交換量與動態機制,發展台灣本島地區大尺度伏流水潛勢及量化評估方法,選擇示範河川輔以地表水及飽和/非飽和地下水模式分析,配合部分現地與實驗室試驗,量化評估豐枯水期地表地下水交換量與影響機制。伏流水潛勢評估將以指標評估方法做為篩選工具,以圖層空間資訊轉換為指標因子,配合克利金(Kriging)地質統計插值法,評分加權獲得伏流水開發潛勢分布。數值模式將以具有地表水與地下水水力動力機制耦合模擬模式為主,針對所篩選具潛能之河川沿線進行小尺度數值模式分析,以量化各河段不同因子條件下,地表地下水交換量。此外,以河川地表水需求水量限制條件下,推估伏流水適合取用水量。研究分析流程與成果預期可提供枯旱或洪泛時期,水資源調配管理的重要參考依據。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1/08/1831/07/19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聯合國會員國於 2015 年同意 17 項全球永續發展目標 (SDG),以終結貧困、保護地球並確保全體的興盛繁榮。此專案有助於以下永續發展目標:

  • SDG 6 - 清潔用水和衛生
  • SDG 13 - 氣候行動
  • SDG 17 - 為永續目標構建夥伴關係

Keywords

  • 伏流水
  • 地表水地下水交換
  • 指標評估方法
  • 數值模式
  • 克利金地質統計插值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