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Description
在全球化的潮流下,近年來台灣企業在全球價值鏈(global value chain)中扮演的角色受到各界的矚目。自1990 年代開始,受到網際網路的興起,通訊科技(information and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的發展日新月異,使得廠商的生產或服務活動更容易進行全球整合。根據交易成本理論,網路的採用除了可降低運輸成本、企業內部的管理作業成本外,也可降低與外部企業的溝通與協調成本。因此,網路科技的採用對廠商「自製」vs.「外購」的決策是否有影響?對國內委外和海外委外的影響是否不同?亦或是隨著不同產業的技術體制、廠商規模、組織架構,以及國際化程度而有效益上的差異?這些皆是有趣的議題,除了可藉以瞭解新科技對企業經營模式的影響之外,也有助於政府訂定產業與科技政策。以往多數廠商層級的研究,普遍證實通訊科技和全球採購之間有正向的關係(Tomiura, 2005; Abramovsky and Griffith, 2006; Hyun, 2010);但新近美國和義大利的實證發現則有不同的發現。Fort (2016)發現通訊科技對增進「國內外包」(domestic outsourcing)的影響大於「國外外包」(foreign outsourcing)。Benfratello et al. (2015)以義大利製造業為研究對象,在控制住潛在的內生性後,甚至發現通訊科技的投資對境外生產有顯著負向影響。此一效果主要係來自低技術廠商,隱含網路科技可能和國內例行性、技術層次低的工作有某種替代性。台灣企業的經營模式普遍可區分製造、代客加工(委託代工或設計,OEM/ODM)、和自行研發並委外(自有品牌)等三種模式。如何能擺脫代工角色,成功轉型一直是廣受討論的議題。本研究將以行政院主計總處的民國95年和100年製造業普查資料,以及電子業的普查panel資料,利用廠商將網路使用於內部管理、有公司專屬網頁、上網採購、上網銷售等營運數位化指標作為衡量通訊科技的代理變數,探討網路技術的使用對廠商營運模式:包括製造、委外、國內委外vs.海外委外、境外生產的影響。ICT對哪一類營運模式的助益較大,或者在何種技術層次的產業,哪些廠商特性(例如員工組合、組織設計)配合的條件下,經營模式才能漂亮轉身,將是本研究第一年計畫的主要研究目的。第二年計畫將探討生產和服務活動的分割(production/service fragmentation)對廠商2績效的影響。此主題與第一年的議題相關,但分析上有其獨立性。海外委外或境外生產可能透過專注於核心能力,將非核心的業務委外;能與國外供應商互動,帶來學習外部性;進口高品質或更符合企業要求的要素投等途徑,來提升生產效率。有關探討海外委外和廠商績效的實證研究中,多數發現海外委外能提升廠商生產力,但其影響隨著國家、廠商型態與委外標的係原物料或服務而有所不同(McCann, 2011; Schwo¨rer, 2013)。本部分的分析將採用包括台灣電子業民國95年和100年普查panel資料,以及串聯第二次和第三次的產業創新活動調查(以台灣TOP5000企業為主)與民國95年和100年的製造業和服務業普查資料。由於這兩次產業創新活動調查廠商的期間(民國93-95年,民國96-99年)正值兩次普查之前,因此可觀察到更豐富的經營模式與創新資訊,以及包括員工人數、員工雇用組合、生產力、研發活動、是否有產品或製程創新,是否與他公司共同進行創新活動等廠商績效指標的變化。本項子計畫的重點將檢視生產和服務委外,國內委外vs.海外委外、境外生產對廠商生產力和研發創新表現的影響。實證模型將會處理生產/服務活動分割的自我選擇(self-selection)問題,採用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方法進行分析。本計畫的兩個研究子題分別將採用至少兩套資料進行分析,並且皆會處理關鍵變數的內生性問題。截至目前為止,本議題的文獻集中於已開發國家,針對開發中國家的研究相當稀少。台灣的各類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台灣企業在全球佈局中如何借助新科技來轉換經營模式,創造更多附加價值,提升生產力和創新力,是本研究探討的主要目的。本項計畫的研究發現將對企業決策具有實務上的啟示,所獲得的結論並有重要的產業與科技政策意涵。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1/08/17 → 31/07/18 |
Keywords
- 通訊科技 海外委外 境外生產 廠商績效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