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米尺度電化學界面的研究

專案詳細資料

Description

本計畫將利用原位掃描電子穿隧顯微鏡 (STM) 和全反射式紅外光譜法(ATRIR)及電化學方法來探討具規則結構的電化學介面,主要的內容是電催化、電沉積、電聚合等。燃料電池一直是電催化研究中最重要的應用,它基本上透過在電化學催化劑上將物質氧化及還原後,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由於最終只有產生水,因此它應該是最終零污染的能源,這對環境防治特別敏感的今天顯的格外重要。鉑以其好的電催化特性已廣泛應用於燃料電池中的陰極和陽極,催化燃料電池中的氧還原反應、甲醇氧化、 甲酸氧化等。但為成本考量,減少昂貴的鉑的使用量來達到運作的目的,可加強此科技的競爭力。在此要開發新的省錢的電極材料,提議開發由較便宜的金屬材料為載體覆蓋單層鉑原子為電極,研究鉑單原子膜的製備方法及探討這些單層鉑原子的電化學特性,及其在電化學環境的穩定度。電鍍是長久一來電化學的重要應用,在邁入奈米的科技尺度的今天,沉積銅、 鎳和鈷更顯得重要。以現代半導體加工中,矽晶片上連線電子元件的導線為例,一直是透過電化學中電鍍技術來達成,電鍍雖然歷史悠久,但至今仍被視為一門藝術,而不是科學,原因就是在電鍍過程中有複雜的介面電化學發生,但吾人對這些化學過程仍所知有限。在缺乏深入的認知下,這些工業的製程有時很難掌控,有時會發生無法預測的狀況。在此提出研究的構想,試圖使用掃描探針和振動光譜瞭解電鍍過程的詳細內涵。尤其是針對現今半導體加工中"超集中"電鍍所需的表面活性劑的吸附過程來做研究。例如,聚乙二醇(PEG)是銅製成中的抑制劑,它通常用於延緩金屬銅在局部地區的沉積。雖然PEG 是電銅鍍液中的常用配方,但其運作機制一直不清楚。有些研究人員宣稱氯離子是PEG 運作的必要幫手,但未獲其他研究的認同。儘管一些研究聲稱PEG 分子不能以STM 做檢測,但我們已成功取得了以STM 研究PEG 的初步成果,顯示在一定條件下可”看到”金電極上吸附的PEG 分子。同時,一些有機分子如bis-3-sodiumsulfopropyl-disulfide (SPS)和mercaptopropanic sulfonic acid (MPS)在鍍銅製成中扮演加速劑的角色,但他們提升鍍銅的細節也未得到一致的結論。這些問題是未來半導體加工技術的重要課題,也許可影響數以萬計臺灣人的生計。而相同的論點也適用於鎳和鈷的沉積,他們被用來製備開關及磁性薄膜材料。但現今科技競逐的時代,吾人需要掌握電鍍技術方能達到精確的奈米厚度、確切的原子結構、及特殊的薄膜形貌,這些需求只有在深入了解電化學的機制後方可實現。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1/08/1631/07/17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聯合國會員國於 2015 年同意 17 項全球永續發展目標 (SDG),以終結貧困、保護地球並確保全體的興盛繁榮。此專案有助於以下永續發展目標:

  • SDG 7 - 經濟實惠的清潔能源
  • SDG 9 - 產業、創新與基礎設施
  • SDG 17 - 為永續目標構建夥伴關係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