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迴授式腦波人機界面中風復健系統(1/3)

專案詳細資料

Description

腦中風是造成失能殘疾的主要原因,台灣腦中風人口每年增加三萬人,爲主要的失能族群。傳統的神經復健仍為亞急性期之後的簡單物理療法,不但需要較長的復健時間,也需要大量的人力投注,效果有限。因此近年來有效的介入治療方法為使用神經調節術,對中樞神經進行刺激,如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與經顱交流/直流電流刺激(transcranial alternative/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ACS/tDCS)。然而,這些中樞神經刺激方法目前成功率只有約六至七成,待改善的原因為缺乏個人化之精準數據校正,即缺乏時間上與空間上的精準療法。本團隊本著過去研究與臨床經驗,認為以腦機介面為基礎之智慧腦波分析,應可補足此醫療上的需求,使神經調控療法達到最佳化。本計畫導入腦機介面結合穿顱大腦刺激(transcranial brain stimulation, tBS),優點之一是藉由迴授式腦波訊號以驅動神經調控儀器,達到時間上的精準醫療,以及藉由事件相關腦波訊號輔佐神經調控治療標的的導航系統,達到空間上的精準醫療,此為全球首創的復健系統,亦獲得醫策會國家新創獎的肯定,並在500多個新創申請團隊中脫穎而出,獲選為7個上台demo pitch的團隊之一;其次,對於功能無法恢復的病人,腦機介面也可以跳過癱瘓的肢體,透過大腦的意念直接操作機器手臂或者機器下肢,對於患者亦是一個福音;另外,由於腦機介面需 要大量的事件相關腦波訊號分析,其腦部訊號分析資料庫亦可用於快速診斷病患動作、意識恢復情形的工具,相較於臨床上以人力評估功能恢復的量表,此方法更為客觀與快速,也較功能性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具有空間小與人力成本低的優點。本團隊預計研發的腦部電刺激儀(tBS),具有多頻道(大於4頻道),以及可藉由電流干涉刺激大腦深處組織的優點,刺激點可根據事件相關腦波分析定位最佳活化點,靈活調整位置以達到療效最佳化。此非侵入式的深部腦刺激技術,在本計劃在第二~第四年,將與美國國家美國南方衛理公會大學(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 SMU)Prof. Jung-Chih Chiao 講座教授合作,針對創新高頻tACS進行開發,並且預計完成系統的精準化與小型化。
狀態進行中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1/05/2430/04/25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聯合國會員國於 2015 年同意 17 項全球永續發展目標 (SDG),以終結貧困、保護地球並確保全體的興盛繁榮。此專案有助於以下永續發展目標:

  • SDG 3 - 良好的健康和福祉

Keywords

  • 腦機介面、迴授式復健系統、穿顱磁波刺激、穿顱電波刺激、功能性電刺激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