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Description
海洋内波傳遞過程中,會在自由表層發生短暫流,對海面波浪產生調制,影響 波浪方向波譜特性及海面粗糙度。在下沉型(Depression)内波行進的前端,表面水體 輻合而使波浪尖銳度與海面粗糙度增加;在内波行進的尾端,表面水體輻散,波浪 尖銳度與海面粗糙度下降;上舉型(Elevation)内波所產生的海面波痕則恰好完全相 反。當内波在南海北部傳遞,受海底地形淺化影響,將會發生内波破碎現象,海表 流場與波浪場特性甚為複雜。黑潮自菲律賓東岸向北流,跨呂宋海峽接續台灣東岸 北上,其主軸有季節性擺動特徵,冬季東北季風期間,黑潮更靠近台灣東海岸,並 逆風向北流。黑潮之海陸交界區域内之陸源物質的沿岸與向離岸傳輸與混合不僅受 風、浪、流等近岸水動力影響,黑潮之作用更不可忽視。本計畫之目的在於建立觀測技術探討近表層由孤立内波破碎及黑潮影響海岸 所引致流場與波場。策略為研發船碇式同調性微波雷達以及微型化漂流浮標等兩種 海表水動力觀測技術,並實際應於總計畫内波與黑潮探測航次上,獲得内波破碎及 黑潮海陸交界區域之海表流場與波浪場特徵,以探討海表面特徵與内波過程之相關 性及黑潮對海陸交界區域物質傳輸與混合的影響。本年度擬將微波雷達安裝於海研 一號上,進行測試、比對及調整;在微型化漂流資料浮標方面,本研究研製微型化、 廉價的浮標系統,可大數量施放進行觀測。上述兩種觀測方式相互獨立,同步實施, 盡可能完整獲得内波表面及黑潮海陸交界之水動力特徵。觀測數據將提供子計畫一 「臺灣附近海域亞中尺度及非線性内波之動力過程研究」及其他子計畫使用,與水 文觀測數據與雷達衛星遙測資料進行比對分析。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1/08/16 → 31/07/17 |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