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及幼兒如何理解中文語句中的任何和什麼:來自行為及神經生理實驗的實徵證據

專案詳細資料

Description

儘管世界上不同語言的面貌大異其趣,但每種語言皆有邏輯詞和疑問詞,人們也總能正確掌握其母語中的相關表達。欲了解支持不同語言行為的機制是否具跨語言的共通性,必須先全盤了解各語言中表達這些關係的字如何被理解。中文中的負向極性詞“任何”和特殊疑問詞“什麼”在不同句法結構的陳述句中具相同的意義,但後者也可以出現在疑問句中;成熟中文使用者對這些特性的覺察,以及中文學習者如何以及在何時習得這些特性,都有待更進一步的探討。本計畫利用“問題-陳述作業”,在八組行為實驗中檢驗大學生和三至五歲的學齡前兒童如何理解出現在不同句法結構中的“任何”和“什麼”之意義,再利用“字詞偵測作業”,於兩組腦磁波和兩組腦電波實驗中分別檢驗“任何”和 “什麼”在大學生和學齡前兒童腦中所引發的神經生理反應。本計畫的結果不僅可以勾勒出成熟中文使用者對於這兩個詞的意義理解歷程,同時可和來自兒童的反應做比較,藉以進一步描繪兒童理解這兩個邏輯詞之意義的認知發展軌跡,並釐清他們何時表現出與成年人相當的理解能力。透過本計畫之一系列實驗所累積的實徵資料,將有助於澄清語言學習者和使用者如何理解和習得不同語言中表達邏輯關係的字詞,也為其背後的認知和神經機制提供重要證據。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1/08/1631/07/17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聯合國會員國於 2015 年同意 17 項全球永續發展目標 (SDG),以終結貧困、保護地球並確保全體的興盛繁榮。此專案有助於以下永續發展目標:

  • SDG 4 - 品質教育
  • SDG 17 - 為永續目標構建夥伴關係

Keywords

  • 負向極性詞
  • 疑問詞
  • 腦磁波儀
  • 事件相關電位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