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語習得者量詞級距推理:邏輯或語用

  • Sperlich, Darcy (PI)

專案詳細資料

Description

已有人提出,相較於「邏輯上的」選擇,第二語言學習者更接受量詞級距推理「語用」詮釋。比如,若我吃了所有的餅乾而要講「我吃了些餅乾」,這在「一些」作為「一些而非全部」的詮釋下不成立—是為語用詮釋;若我指更強烈的詞「全部」,我會講出來。然而,「一些」也能解釋成「一些且可能全部」。邏輯上的詮解,因為一些是全部的一個子集合,就像我已經吃了所有餅乾,然後我已經吃了一些餅乾這事也必定成立。這詮釋可以用在希望說謊的某人身上,就邏輯上,他們在講實話。兩個詮解在第一語言裡都有可能(雖然語用詮釋較為頻繁),但第二語學習者與第一語言相比,是否有閱讀上的偏好?相對於文獻,我提出第二語學習者的表現,就如同他們第一語言一樣。¬文獻裡導入結論的關鍵因素,乃部份不適合標量蘊義研究所使用的實驗題材。例如,某人認為「一些大象有象鼻」為偽,這是錯的,因有大象由於非法獵殺、天生缺陷等而沒有象鼻。測驗絕對事實當中,任誰都用諸如「一些水在攝氏100度煮沸」的命題,終究為偽。因此測驗語句得仔細設計。除了材料的問題,許多其他因素必須納入考量。惟獨測試「一些」之於「全部」會引起落差效果。而我們講「大多大象有象鼻」較能夠接受,也縮小異常子集合的範圍—因此顧及「邏輯」詮釋較佳。第二方面是測量受試者的工作記憶,因為與母語人士相比,(大腦)處理能力會限制第二語學習者所考量到的選項。第三,使用自主閱讀方法的反應時間則用以追溯這些處理效果。最後,文獻並未考量受試者的誠實觀點—人會因著謊言觀點不接受「一些」的邏輯詮解。最後,有了清楚的資料庫,我們足以回答理論的重要問題,因為neo-Gricean theory比Relevance theory做了更好的預測,而進行語用蘊義時與邏輯蘊義相左,兩派理論同樣做出相對的預測。亦即,語用蘊義將先產生,而若發現,邏輯性詮釋才有發展—或反之亦然?這些理論伴隨應用層面的問題,將在本研究全面探討。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1/08/1831/07/19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聯合國會員國於 2015 年同意 17 項全球永續發展目標 (SDG),以終結貧困、保護地球並確保全體的興盛繁榮。此專案有助於以下永續發展目標:

  • SDG 11 - 永續發展的城市與社群
  • SDG 15 - 陸上生命
  • SDG 17 - 為永續目標構建夥伴關係

Keywords

  • 量詞級距推理
  • 邏輯
  • 語用
  • 第二語言
  • 工作記憶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