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物的通風可以使室內外空氣交換,但若建築物緊鄰工廠或交通要道,室外有害空氣污染物(Hazardous Air Pollutants, HAPs)亦會傳輸進入室內,反而使得室內空氣品質變差。在台灣時有所聞的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便屬於汙染物在室內的傳輸,因此必須對建築物通風與室內汙染物傳輸機制有更深入的瞭解。本研究預備採用風洞實驗與解析模式研究通風與多區間建築物內部汙染物傳輸之間的關係,風洞實驗預備採用示蹤劑濃度衰減法(Tracer gas technique)來量測氣狀汙染物傳輸的過程,並以多頻道電子壓力計量測室內外風壓的變化。實驗結果將用於發展一個氣狀汙染物傳輸之暫態預測模式,實驗數據可與預測模式的結果比對、驗證。未來可使用此模式探討室外風速、風向角、開口率及室內隔間等參數對氣狀汙染物在建築內外傳輸的影響,研究成果可供建築設計者定量計算住家、學校及小型的辦公室等建築物的通風量及汙染物的暫態濃度,及評估不同開口策略對室內污染物移除的時間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