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原東南部的活動構造研究

  • Kuo, Chen-Hao (PI)

專案詳細資料

Description

在印度次大陸持續向北擠壓的影響下,西藏高原下部地殼物質向東及東南方向側向擠出,對鄰近區域的構造演化產生重要的影響。地球科學家對西藏高原的隆升和變形機制已提出多種運動模式,也針對西藏高原的地殼和上部地函結構進行大量研究,但這些模型仍無法完全解釋西藏高原和鄰近地區的變形行為。為了探究西藏高原的變形過程及機制,單從高原內部的構造及變形行為是無法得到全面性且完整的解釋,故我們除了探討西藏高原內部裂谷的成因,亦對鄰近區域進行研究:從西藏高原內上的裂谷系統,到東喜馬拉雅山順時針旋轉運動的變形帶(印度境內的那加蘭地區,Nagaland),到東部的鮮水河斷裂帶及東南部的紅河斷裂帶,最後則是受到揚子地塊(四川盆地)阻擋的龍門山地區及丹巴地區。期望可藉由大範圍的地體構造分析,對西藏高原的變形成因有進一步的了解。本計畫已進行多年,今年增加東喜馬拉雅山地區、鮮水河斷裂帶及紅河斷裂帶的研究,以增進對西藏高原東南部逃脫構造的了解。研究方法與先前計畫大致相同,主要工作包含三部分:1)構造地形分析,2)地表變形分析,3)斷層力學分析。預期能了解西藏高原及鄰近地區之活動斷層分布,構造帶分段及分段特徵以及地表變形特性,進而研究西藏高原的動力機制與各研究區的構造演化,並建立區域構造演化模型。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1/08/1731/07/18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聯合國會員國於 2015 年同意 17 項全球永續發展目標 (SDG),以終結貧困、保護地球並確保全體的興盛繁榮。此專案有助於以下永續發展目標:

  • SDG 6 - 清潔用水和衛生
  • SDG 17 - 為永續目標構建夥伴關係

Keywords

  • 西藏高原
  • 亞東-谷露裂谷
  • 紅河斷裂帶
  • 鮮水河斷裂帶
  • 丹巴地區
  • 那加蘭地區
  • 龍門山造山帶
  • 地體構造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