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高效脫氯生物膠體及優化生物包埋整治工法:現地模場試驗

專案詳細資料

Description

三氯乙烯含氯有機物因其特性為比水重之非水相液體(dense non-aqueous phase liquid, DNAPL),進入地下環境後,因其低黏滯性使其可在地表下快速移動,低表面張力使其容易穿入土壤小孔隙或岩石裂隙,造成整治困難度高。生物整治法被喻為自然、環保及節能的處理技術,也是目前環境污染整治的趨勢。現地生物復育技術可行性其中最重要條件之一為場址本身須具有可降解污染物之微生物。當場址中可降解污染物微生物數量較低或場址整治急迫性高時,可額外添加微生物進行生物強化(Bioaugmentation)整治受污染之場址。雖然許多微生物已證明可降解TCE至中間產物 Vinyl chloride (VC),但VC具有更高毒性和累積性,因此如何去除環境中 VC 汙染,是生物復育一項重要課題。本研究第一年度欲建構絕對厭氧操作技術,大量培養脫鹵球菌,使得菌量達可以達應用於現地整治之標準,延伸開發本土脫氯共生菌群,同時開發高效脫氯生物膠體,包埋脫鹵球菌與產氫菌,結合污染攔截牆工法,有效提升生物基質之利用。第二年度本研究將以桃園模場作為實場整治試驗地點,優化矽膠生物固定材質配方,降低固定化產氫菌顆粒成本將技術商品化,優化污染攔截牆範圍以及搭配抽水井使用,提升包埋整治工法的反應範圍。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24/02/2128/02/22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聯合國會員國於 2015 年同意 17 項全球永續發展目標 (SDG),以終結貧困、保護地球並確保全體的興盛繁榮。此專案有助於以下永續發展目標:

  • SDG 6 - 清潔用水和衛生
  • SDG 11 - 永續發展的城市與社群
  • SDG 12 - 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
  • SDG 15 - 陸上生命
  • SDG 17 - 為永續目標構建夥伴關係

Keywords

  • 脫鹵球菌
  • 完全脫氯
  • 生物整治
  • 氯乙烯
  • 生物膠體
  • 脫氯膠體
  • 三氯乙烯
  • 二氯乙烯
  • 生物強化
  • 被動整治
  • 長效脫氯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