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Description
海底地質調查結果顯示,龜山島近 7000 年來至少發生過四次火山噴發事件,而火山島之噴發事件也常伴隨火山側翼崩塌。龜山島背向蘭陽平原一側,即有明顯崩塌痕跡。透過海底調查,許樹坤老師團隊發現龜山島崩塌之海底沈積物,主要由三次大規模岩屑型山崩(MTD1、MTD2、MTD3)所構成。其中龜山島北側之火山噴發為MTD2之主要貢獻,而MTD3則由後續洋流對地形之切削,與7000年前之火山噴發,進而導致海底山崩所造成。由於龜山島為活火山,在未來有再次噴發之可能性。若噴發造成現存之龜殼崩塌,則可能引發海嘯。由於其崩塌方位面向蘭陽平原,因此不可忽略其潛在海嘯對宜蘭沿海一帶之影響。本次計畫將透過調查之龜山島海底沉積物分布情形,以去年新發展之不連續非黏性流模式(DBM),搭配傳統之賓漢流模式(Bingham Model)、以及第三代流固耦合之剛性流體法(Rigid Fluid Method),模擬火山壁岩屑型山崩海嘯行為,以重建龜山島之山崩事件。並利用 Splash3D 模擬龜山島再次崩塌所可能引發之海嘯波生成行為,接著透過COMCOT計算,模擬該海嘯波之傳遞,並取得其海嘯傳播至宜蘭沿海之波高與到時,以及海嘯溢淹範圍。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1/08/22 → 31/07/23 |
Keywords
- 龜山島
- 火山海嘯
- 山崩海嘯
- 古海嘯
- 流變模型
- 岩屑崩落
- 陸上山崩
- 海底山崩
- 不連續雙黏性流模式
- 賓漢流模式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