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綜合岩石歷史解密造山運動:拉曼分析為基礎之地質溫壓計結合地質年代學(1/3)

專案詳細資料

Description

碰撞造山作用中,海洋與大陸邊緣的沉積蓋層的岩石循環可關鍵性的約制造山帶的演化過程與構造,海洋與大陸邊緣基盤之岩石歷史則可重建其隱沒過程。針對這些受到造山作用變質變形的變質沉積岩,量測其變質度以及變質變形的年代至關重要,本計畫將利用碳質物拉曼光譜地質溫度計(RSCM)量測變質沉積岩中所夾碳質碎屑的石墨化程度推估該岩石之最高變質溫度,結合地層、構造、古地理等野外資料收集與量測及文獻整合,可重建其溫壓歷史,以及肇因之造山帶生長模式;在如此有良好熱歷史約制、並有較大顆粒同構造(含鉀)礦物生長的露頭與樣本,原位雷射氬氬定年分析則可將前述構造作用的發生時間及作用時間尺度解析,建立完整岩石熱與變形歷史。對中高度變質之大陸邊緣基盤(太魯閣帶)與蛇綠岩套(玉里帶)則利用石榴子石內石英包裹體地質壓力計(QuiG)量測變質壓力,與RSCM溫度以及岩脈石礦物組合資料結合形成全面性的變質約制。本計畫立足台灣,綜合第三系蓋層板岩帶與變質基盤岩石進行上述工作以定量化深究活動造山帶的演育過程與機制,包括隱沒作用、構造底部加積、底脫斷層的深度與幾何、與岩石掘升、重大斷層活動歷史;於分析資料集中、重大構造通過地區,取得LiDAR高解析地形資料,綜合差異侵蝕特徵進行變質岩區高精度地質圖繪製先導研究。本計畫將應用RSCM、QuiG及原位定年技術及於台灣所得成果應用於東亞大地構造,選定大型造山帶-青藏高原東緣,以及古老造山帶-越南西北部地區。規劃於三年期間針對北部板岩帶與梨山斷層沿線、南部板岩帶、東板岩、大南澳雜岩體西翼地區進行採樣分析,同時於東亞對比研究區開展調查分析。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1/08/2131/07/23

Keywords

  • 台灣造山帶
  • 變質峰值溫度
  • 地質壓力計
  • 岩石溫壓演化路徑
  • 變質年代
  • 細緻化 地質填圖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