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Description
自楊時逢(1971)在美濃調查到山攝三、四等無論開合口,結合見組等聲母有[ian]、[iat]的語音後,有不少學者對於六堆地區的[ian]與[iat]的存古現象做出更深入的探討,如千島英一、樋口靖(1986)、羅肇錦(1990)、鍾榮富(1997、2000、2004、2012、2017)、張屏生(2003)、鍾麗美(2005)……等。客家話隨著教育部、客委會在全國20幾年的推廣與保存,六堆各地區 [ian]與[ien]、[iat]與[iet]的音變現象,實際上各自呈現多樣豐富的變貌,[ian/iat]不再是代表南四縣腔的主要語音特色。 上述現象不只是六堆內部差異或分片問題,除某些轄字(如:肩、墾、譴、格)的音變不一現象可以深入探討外,在社會層次的因素上,年齡、性別、教育程度、社經地位、語言接觸、社會網絡、言語社區,甚至是個人、家庭、本土語文教學……等都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本研究嘗試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和方法觀察六堆各地區[ian/iat]與[ien/iet]社會層次的音變現象,並從以上各個因素一一探討[ian/iat]與[ien/iet]的音變問題,期能從大規模的調查與統計中得到更為精準的解釋與分析,並預測未來六堆地區[ian/iat]與[ien/iet]的音變趨勢。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1/01/22 → 20/12/22 |
Keywords
- 六堆
- 音變
- 社會層次
- 語言接觸
- 語言群落
- 社會網絡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