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二維數值模型分析1999集集地震的震後地殼變形效應

專案詳細資料

Description

岩石的流變性質對於研究地球岩石圈内應力隨時空之演變及探討地表形變與地震週期的關連是 個很重要的物理量。由於大地震會改變斷層周圍的地殼應力分佈,形成震後應力梯度;而這個應力 梯度會因岩石的流變性質而逐漸趨於平緩(由高應力區流向低應力區),造成岩石的應變及地表形變隨 時間而改變。因此利用儀器測量及研究大地震後地表運動隨時間的變化將可一窺岩石圈流變性質, 如黏滯係數viscosity隨深度分布及其所對應的地溫梯度及地震分布等。本人前兩期的國科會研究計 畫針對台灣中部地區在1999年集集地震後的地表震後變形進行分析研究,除了由連續GPS站的位移 時間序列擬合出因震後滑移(afterslip)及黏彈性舒張(viscoelastic relaxation)效應所引發的地表位移 外,並利用半數值的三維黏彈性模型RELAX (Barbot and Fialko, 2010)來模擬觀測所得的地表運動 場。由於三維地體模型在建構上較為不易,且三維數值方法在計算上也消耗較多的電腦資源。且對 台灣而言,主要的地體構造多為近南北走向,因此地底的流變性質在東西侧向的變化也應較明顯。 因此使用設定較易及運算速度較快的二維數值模型來模擬台灣地殼的震後黏彈性變形,將是個重要 的嘗試。本研究除了繼續使用美國CIG發展的有限元素數值軟體PYLITH進行震後地表運動計算外, 也將同時使用USGS研究員Fred Pollitz最新發展的spectral element方法(Fred, 2014),對台灣二維的 岩石圈流變模型進行分析研究。這兩個方法所得的結果,將連同先前研究所得的RELAX計算結果進 行探討比較,來深入研究台灣地區岩石圈的流變性質及其對地震週期效應的關連。
狀態已完成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1/08/1531/10/16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