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詳細資料
Description
本研究之目的在尋找鉑族金屬(platinum group metal, PGM)以外之合金材料,來做為電解產氫之候選電極,由於鎳基合金具有優良催化產氫之性能,取代鉑電極催化產氫之潛力極高。本實驗室已開發之專利微陽極導引電鍍技術,極適合製備具有奈米晶及非晶結構之鎳基合金微柱。計畫具體目標在製作自我支撑型高強度鎳合金(如Ni-Cr-Zn, Ni-Mo-Zn, Ni-W-Zn),使其直徑在30 ~ 200 μm,高度達10 ~ 15 mm之微柱,單獨或組裝成陣列電極,進行電分解水產氫之效能測試;另一方面,藉由哈氏槽測試法尋求最佳電流密度,用來製備對應合金之薄膜,此一薄膜同樣進行電分解水產氫之效能測試。比較單獨微柱、陣列微柱電極與薄膜電極之測試結果,可以評選出適合產氫催化之最佳電極。本研究同時在尋找最佳之三元合金組成,以提高電極之活性,增進陰極產氫效能。研究方法主要在改變並探討實驗參數(包括析鍍間距、偏壓、合金離子濃度、螯合物、酸鹼值)對析鍍合金之組成、元素分佈、結晶結構及電解產氫等特性之影響,以做為鹼性電解產氫之長效型、高性能電極材料選用之依據。先期研究顯示:在電解水過程,由於立體構造之微柱電極可克服氫氣在薄膜鍍層上之吸附,因此,我們預測陣列微柱將是電解水析氫反應(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HER)極有潛力之電極。
狀態 | 已完成 |
---|---|
有效的開始/結束日期 | 1/08/21 → 30/09/22 |
Keywords
- 局部微電鍍
- 合金電鍍
- 鎳基合金
- 奈米晶
- 析氫反應
- 鹼性電解
- 鹼性腐蝕
- 電化學行為
指紋
探索此專案觸及的研究主題。這些標籤是根據基礎獎勵/補助款而產生。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指紋。